文章分類Article
行政訴訟程序如何進行?基本流程一次告訴你!

行政機關在執行公共政策和法律時,可能會做出影響人民權益的決定或處分,而當這些行政行為對人民造成不公時,行政訴訟程序便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重要法律途徑。行政訴訟不僅提供人民挑戰政府決策的手段,也能監督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保障民眾的基本權利。本文的目標是詳細解析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流程及其相關重點,帶領讀者清楚地理解從訴願提出到最終判決的每一階段,包含訴願前置主義、強制律師代理、簡易及通常訴訟程序等重要法律概念,幫助您在面對行政爭議時,能夠有效地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行政訴訟的基本概念與流程
行政訴訟是指人民對政府機關的行政行為或決定不服時,透過司法程序來進行救濟的一種程序。行政訴訟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政府機關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定,防止公權力的濫用,並以人民基本權益為優先考量。當行政機關做出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處分時,人民可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審查該行政行為是否適法。行政訴訟的基本流程如下:
提出訴願:
依據《訴願法》第14條,當事人必須在收到行政處分後的30日內向訴願管轄機關提起訴願。在一般情況下,行政機關會在收到訴願書的3個月內作出訴願決定,若當事人對訴願決定書的內容仍有不服,才可以進一步提起行政訴訟。
提起行政訴訟:
在收到訴願決定書的2個月內,或是行政機關收到訴願書的3個月後仍不為決定時,當事人可以自行或委任律師向行政法院提出起訴,要求法院對行政處分進行審查。起訴狀應包括當事人身份、訴訟聲明、訴訟標的以及相關證據等。
- 法院審理與判決:
行政法院會根據雙方提供的證據和相關法規進行審理,確定行政機關是否在行政處分做成的過程或結果中有違法或不當,若法院認為行政處分不合法,則會做出適法的判決。
- 上訴:
如果當事人對第一審的判決結果不服,可以依法向上級法院提出上訴,進行後續的法律審查。
行政訴訟程序的建立賦予人民針對行政處分而有向政府機關表達不滿的權利,這套制度不僅有助於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還能確保行政機關以國家的名義行使公權力時不會侵犯人民的權益。
訴願前置主義:挑戰行政處分的第一步
行政救濟的發動在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先經過訴願程序(參照:《行政訴訟法》第4條、第5條),意旨當人民對行政機關的處分不服時,應該先在法定期間內提出訴願,若對訴願結果仍感到不滿,才可以選擇進入訴訟程序,此即所謂的「訴願前置主義」,目的是在法院介入之前,先透過行政機關的內部程序來迅速解決爭議,促進其自我糾錯,避免浪費司法資源,減少民眾與法院的負擔。
在法律有例外規定的情況下,人民可以不經訴願程序而直接提起行政訴訟,救濟的客體包含:針對經過聽證程序後作成的行政處分(參照:《行政程序法》第108條及第109條)、確認訴訟或一般給付訴訟(參照:《行政訴訟法》第6條、第8條)以及交通裁決事件(參照:《行政訴訟法》第237之3條)等。
簡易訴訟程序與通常訴訟程序
若對於行政機關做出的訴願決定仍感到不服,當事人可以自行或委任律師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透過正式的司法途徑來主張權利,而行政訴訟程序可分為以下二種:
簡易訴訟程序
簡易訴訟程序是針對某些相對簡單或爭議較小的案件所設,旨在提高案件處理的效率,促使爭議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及時保障名眾權益與減少司法負擔,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29條第2項規定,常見的爭議類型包含:
關於稅捐課徵事件涉訟,所核課之稅額在新臺幣50萬元以下者。
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新臺幣50萬元以下罰鍰處分而涉訟者。
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告誡、警告、記點、記次、講習、輔導教育或其他相類之輕微處分而涉訟者。
- 關於內政部移民署行政收容事件涉訟或合併請求損害賠償或其他財產上給付。
以上都是依法規定應適用簡易訴訟程序的事件,簡易程序原則上採二審終結,以較為經濟的法律程序來迅速解決紛爭。
通常訴訟程序
通常訴訟程序適用於較為複雜的案件,這類案件通常涉及較大的金額爭議或案件事實和法律問題較為複雜,需要法院進行全面審理,當事人亦需做足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原則上均適用通常訟程序,並以高等行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參照:《行政訴訟法》第104之1條),例外以地方行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的爭議類型包含:
關於稅捐課徵事件涉訟,所核課之稅額在新臺幣150一百五十萬元以下者。
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新臺幣150萬元以下之罰鍰或其附帶之其他裁罰性、管制性不利處分而涉訟者。
其他關於公法上財產關係之訴訟,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150萬元以下者。
適用通常訴訟程序的事件相對繁瑣,需要更多時間為訴訟進行準備,並且通常會涉及多輪證據調查以及大量書面資料往來,審理時間和訴訟費用都較為高昂,因此通常會建議當事人委任律師協助處理。
強制律師代理之訴訟
在某些特定的行政訴訟案件中,法律要求當事人必須委任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屬於「強制律師代理」的案件類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49之1條規定,以下案件類型必須由律師代理:
環境保護事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環境保護訴訟。
土地爭議事件:涉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或其他土地相關爭議。
都市計畫審查程序事件:涉及都市計畫、都市更新等重大行政決策的案件。
通常訴訟程序的上訴案件:案件標的金額較大或涉及複雜的法律問題。
強制律師代理的案件牽涉的法律規範極為廣泛,包括對行政法、憲法及其他相關法規等,由律師作為專業的訴訟代理人,能夠確保訴訟過程中雙方的權益都能夠受到公平對待,避免因不熟悉法律程序或當事人對法律知識的不足而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進而做出不利的主張或錯誤的決定。
挑戰不公行政處分,捍衛自身權益
了解行政訴訟程序及其相關法律規定對於確保人民合法權益至關重要,政府機關單方面的行政行為和決策可能對公民的生活、財產和自由產生深遠影響,而行政訴訟提供了一個法律途徑,讓公民能夠挑戰不合理或違法的行政處分,保護自己的基本權利。因此,熟悉行政訴訟程序不僅能讓自己在面對行政爭議時,更好地行使權利,也能確保法律的公正執行。當您面對行政爭議時,及時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幫助您運用適當的法律手段,從訴願程序到行政訴訟的選擇,每一個步驟都能為您的權益提供有力的保障。